來源
靖江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編輯
朱家鏵
【大會現(xiàn)場。朱其攝】
□朱景成
清代靖江名宦朱照,,一生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其著作《慎思堂記》不僅是一部個人修養(yǎng)的箴言,,更是一面反映官場道德的明鏡,。
朱照,字鑑資,,號鏡江,。清代雍乾時期靖江人,資善堂十九世祖,。生于雍正三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他自幼聰穎好學(xué),,博覽群書,,尤其崇尚儒家經(jīng)典,深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影響,。成年后他步入仕途,歷任四川重慶府同知,,敘永直隸同知,,奉使西藏以勞績晉軍功升雅州知府等職。因其清廉正直,、勤政愛民而深受百姓愛戴,。
朱照為官期間,始終秉持“清,、慎,、勤”三字原則,。所謂“清”即是清廉自守,不取不義之財,;“慎”即是慎思明辨,,處事公正;“勤”即是勤勉政務(wù),,夙夜在公,。他曾在《慎思堂記》中寫道“官無大小,首當(dāng)以慎思為本,,一念之差,,或致萬民之怨,一事之誤,,或貽百年之患”,。這種高度的責(zé)任感和自律精神,使他在官場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利欲所惑,。
朱照在任期間,曾多次拒絕富商的賄賂,。據(jù)史料記載,,某次一位富商為求私利,暗中托人送黃金百兩給朱照,,希望他在某樁案件上網(wǎng)開一面,,朱照不但嚴(yán)詞拒絕,還將此事公之于眾,,并依法懲處了該富商,。他在《慎思堂記》中寫道“財帛之誘,如鴆入口,,雖甘一時,,終必喪身”。這種堅定的拒腐態(tài)度,,使他在百姓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
朱照勤政愛民體恤百姓。他深知“以民為本”的道理,,因此他每到一地任職,,必先考察民情,體察百姓疾苦,。他曾主持水利工程,,解決農(nóng)田灌溉問題;減免苛捐雜稅,減輕百姓負(fù)擔(dān),;設(shè)立義學(xué),,資助貧寒子弟讀書。他在《慎思堂記》中強調(diào)“為官者當(dāng)以民之心為心,,以民之苦為苦”,。這種以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使他所治理的地方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
《慎思堂記》是朱照中晚年所著的一部修身養(yǎng)性之作,文章中不僅反映了他的為官心得,,更蘊含了深刻的廉政思想,。
他在文章中寫道:“貪欲之起,如涓涓細(xì)流,,不遏則成泛濫之水”,。在朱照的觀念中,官員的腐敗往往始于微小的貪念,。因此,,他主張官員應(yīng)時刻保持警惕,做到“慎思”,,即在每一個決策,,每一次與人交往中,都要反復(fù)思量,,避免因一時之利而鑄成大錯,。他在文章中引用《論語》中的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朱照認(rèn)為,,官員的品德是治國理政的基礎(chǔ),,只有身正,廉潔自律,,才能影響族中后輩子孫,,才能影響下屬和百姓大眾,形成良好的社會風(fēng)氣,。在司法審判方面,朱照主張“法不阿貴,,刑不避親”,。他曾審理一樁涉及權(quán)貴子弟的案件,盡管對方家族勢力龐大,但他依然秉公執(zhí)法,,最終使罪犯伏法,。他在《慎思堂記》中這樣寫道:“法者,天下之公器,,不可因私而廢公”,。
朱照的一生與他的《慎思堂記》,是清廉為官的典范,。今人應(yīng)從中汲取智慧,,反思貪腐之害,弘揚清廉之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