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靖江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編輯
劉博
【大會現(xiàn)場,。朱其攝】
“白粉墻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p>
一入夏,你看那鄉(xiāng)野人家的院角,、籬邊,,亦或草垛子,、電線桿,甚至是斑駁的土墻,,不經(jīng)意間便都爬滿了絲瓜藤,,恣意縱橫。藤蔓結滿了絲瓜,,胖的,、瘦的,直的,、卷的,,形態(tài)各異;藤下落滿了小花,,黃澄澄的,、卷曲曲的,引得蜜蜂嗡嗡直轉(zhuǎn),。
在我們靖江,,絲瓜是夏日飯桌上最尋常的物事。最家常的是絲瓜炒蛋,,雞窩里剛拾起來的雞蛋炒起來金黃金燦,,絲瓜翠綠透亮,“哧啦”一下,,簡簡單單的一炒,就是農(nóng)家下飯的好菜,。還有絲瓜炒青豆子,青豆的脆嫩配上絲瓜的綿軟,,嚼起來口感豐富。但是我最怕剝青豆子,,小時候奶奶都是在田里拔十來棵,讓我坐在門口剝,,剝的我指甲痛,有時候豆葉上還會遇到惱人的刺毛辣子,,讓我雞皮疙瘩掉一地。頂鮮的是絲瓜蜆子湯,湯最好用蜆子原湯,,蜆子的鮮味滲進絲瓜里,湯頭奶白,,喝上一口,,從嗓子眼鮮到胃里,。講究點的,,里面放些本地的韭菜,,切幾塊鍋塌,那真要鮮掉眉毛了——當然這在小時候是不容易吃到的,,常見的也只有絲瓜豆腐湯。絲瓜用來燒面,,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白的面,,青的瓜,仿佛能讓一天的暑氣在這絲瓜面里慢慢消解,。
然而,,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卻不喜歡,嫌它滑溜溜的,,說吃在嘴里口感不好,。還有可能的是,這個現(xiàn)在號稱“地三鮮”之一的美味,,在那個絲瓜、茄子,、洋豆豇輪番轟炸的漫長夏日里,讓很多人吃怕了,。只記得,小時候菜田里絲瓜藤爬得滿架都是,,三兩天便摘得一大籃,嫩生生的絲瓜,,大人們都舍不得刨皮,,只用菜刀輕輕刮去一層,連帶著那層綠衣,,像削鉛筆一樣,一邊削一邊轉(zhuǎn)動,,削成一塊一塊下了鍋。這綠盈盈的瓜,,便成了夏日里揮之不去的滋味,,和茄子,、洋豆豇一起硬是填滿了漫長夏日的碗碟。也難怪乎很多小孩看見它就抱怨,。
七月流火,,暑氣漸收。
等到秋風吹過,,菜園子漸漸蕭條,,可那高高的架子上,,總掛著幾根粗壯的老絲瓜,像是農(nóng)家人特意留下來的,。待它徹底曬干了,摘下來,,剝?nèi)ツ谴啻嗤鈿ぃ懵冻隼锩婷}絡縱橫,、筋骨分明的絲瓜絡來,這便是天然的清潔工具,。鄉(xiāng)人惜物,家家灶上,常備幾塊,,和高粱穗子做成的把子一起用來刷鍋洗碗,不傷器皿,,去污力還強,老一輩人用了一輩子,,都覺得這又軟又韌的絲瓜絡,不僅環(huán)保,,還遠比鋼絲球用得貼心順手。
絲瓜藤上的光陰流轉(zhuǎn),,從盛夏的農(nóng)家滋味到秋冬的堅韌筋骨,是碗碟的煙火,,是指尖的記憶,,更是土地賦予的生活智慧與惜物情深。不說了,,且煮一碗絲瓜面去,邀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