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靖江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編輯
劉博
【大會現(xiàn)場,。朱其攝】
尹小俊制作的山水盆景,。
2000.9.11奧地利盆景協(xié)會來靖。
尹小俊指導渡江實驗小學學生制作山水盆景,。
渡江實驗小學學生利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創(chuàng)意版山水盆景,。
尹小俊山水盆景作品《漁歌唱晚》。
一勺之水成江湖,,一拳之石成山峰,。靖江,一個浪花捧起的地方,。沒有高山峻嶺,,沒有古木奇石,這個長三角平原卻孕育出一顆“甲天下”的藝術明珠——靖江山水盆景,。
多年來,,靖江匠人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傳承發(fā)揚這項盆景藝術,。如今,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靖江山水盆景這只靈鳥不再蜷縮于匠人那方小小的天地,。它輕盈地掠過校園的屋檐,帶著山水間的詩意與雅韻,,浸潤了少年的心田,。
起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寄情山水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情懷,。盆景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山有水的山水盆景造景如詩如畫,,于方寸之間,,盡顯自然之美,。
靖江山水盆景,已經(jīng)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它如一股清風,,輕拂著馬洲大地。今年元旦,,我市在天水公園舉辦首屆山水盆景評比展覽暨山水盆景制作技藝推介活動,,現(xiàn)場展出多盆靖江山水盆景。這場盛會,,引來無數(shù)山水盆景愛好者,。大家齊聚一堂,共話行業(yè)發(fā)展,。
或壁立千仞,,呈峻峭挺拔之勢;或山巒連綿,,展景深意長之幽,;或古石青枝,顯枯木逢春之美,;或高峽飛漾,,現(xiàn)玲瓏剔透之奇;或水穴洞天,,藏神秘莫測之韻,;或斑駁突冗,載蹉跎歲月之艱……靖江首屆山水盆景評比展覽現(xiàn)場,,每件山水盆景作品既融匯了南北門派的精髓,,又不乏作者的“個性”。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各異,,盆景流派較多?!昂E伞迸杈霸谖覈鴤鹘y(tǒng)盆景藝術的基礎上,,又大膽吸收外來的文化藝術,博采眾長,。靖江臨江近海,承南銜北,,既得小橋流水,、躬耕自足的生態(tài),又有大江東去,、追潮逐浪的胸襟,。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與“海派”盆景堪稱天作之合??梢哉f,,靖江山水盆景深受“海派”盆景藝術的熏陶。
靖江山水盆景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靖江人民公園組織盛定武、朱文博,、錢建港等人前往上海參加山水盆景藝術培訓,。懷揣著對自然稟賦的鐘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靖江匠人不斷創(chuàng)新技藝,,在作品中深度融合本土元素,。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靖江山水盆景在眾多盆景流派中別具一格,,靖江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山水盆景名城”,。
任時光雕琢,憑匠心獨運,,靖江山水盆景起步雖晚,,發(fā)展卻不曾停歇。
發(fā)展
靖江盆景甲天下,,馬洲園林秀江淮,。精品力作的背后,是靖江山水盆景制作者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修煉”,。
寄情于咫尺石盆之中,,匠人們嘔心瀝血,只為成就一幅靈動的畫,、一首凝固的詩,。40多年的時間,靖江山水盆景制作者在執(zhí)著中追求,、在追求中成長,,靖江山水盆景藝術的代表人物如江潮般不斷涌現(xiàn)。
靖江山水盆景代表人物盛定武,、朱文博,、錢建港被譽為“靖江盆景三杰”。他們繼承和發(fā)揚了山水盆景文化的藝術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推動靖江山水盆景進入發(fā)展高峰期。在他們的努力下,,靖江山水盆景以鮮明的藝術風格在盆景藝苑中獨樹一幟,,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一塊藝術瑰寶,。
20世紀80年代,靖江山水盆景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自身風采,。1979年,靖江山水盆景在德國獲得首枚國際賽事的金獎,。此后,,靖江山水盆景展覽和展銷活動陸續(xù)亮相英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多個優(yōu)秀作品名揚海外,。
“靖江第一代制作山水盆景的匠人年事已高,,新一代匠人多為‘70后’。目前,,靖江山水盆景的圈子里,,學習時間達到10年以上的僅20余人。靖江山水盆景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年輕血液,?!笔腥嗣窆珗@盆景科工作人員程東明說,山水盆景承載著大自然的靈韻與詩意,,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中式美學的韻味,。這樣一門雅致的藝術,對制作者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制作者需要經(jīng)過成熟的構思,、反復斟酌后的布局,才能制作出理想的作品,。如今,,學習周期的漫長以及傳承人的稀缺,都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瓶頸,。
靖江山水盆景的傳承青黃不接,,該如何打破這樣的尷尬局面?讓筆者欣喜地是,,去年9月,,渡江實驗小學開設盆景課堂,常態(tài)化開展靖江山水盆景知識講座,、實踐活動,。靖江山水盆景正由匠人案幾、展覽館,走進學校,、融入課堂。
傳承
靖江山水盆景文化源遠流長,,咫尺盆缽中裝著萬水千山,,也裝著匠人的初心。
為了讓山水盆景藝術“走得更遠”,,尹小俊等靖江山水盆景制作者接受了渡江實驗小學,、省靖中等校園的邀請,走進校園宣傳靖江山水盆景文化,。他們以盆景為媒,,架起青少年與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讓孩子們在方寸盆景中讀懂中國人的天地觀,,爭當靖江山水盆景文化的傳承人,。
“靖江山水盆景的發(fā)展進程中,至今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國家郵電部專為靖江山水盆景發(fā)行了一套郵票,。同學們可別小看這6枚《山水盆景》特種郵票,它們的存在可是確定了靖江山水盆景在中國盆景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苯衲甏簩W期,尹小俊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招待了來自渡江實驗小學的小客人,。除了知識介紹,,他還現(xiàn)場示范了山水盆景制作的全過程。
1976年出生的尹小俊師從“靖江盆景三杰”之一的盛定武,,從事盆景制作行業(yè)30余年,。為了讓孩子們對課堂內(nèi)容更感興趣,尹小俊圍繞靖江山水盆景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現(xiàn)狀,,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求學故事,,并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制作??吹阶约河H手制作的山水盆景,,孩子們興奮不已。渡江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既鑫在日記中寫道:“下課鈴響起時,,30盆小山水排列成隊,,它們各具風姿。原來方寸之間的陶盆里,,真的能裝下我們靖江人對于青山綠水的濃厚情懷,。”
盆景藝術走進學校,,不僅是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革新,,也是推動非遺傳承的生動實踐,。邀請專業(yè)老師授課、組織學生們參觀西郊公園盆景展覽館,、舉辦“盆景藝術”評比展示……這幾年,,靖江校園也在為弘揚靖江山水盆景文化發(fā)力。靖江山水盆景不再是展覽館中的展品,,而是成了學生們可感知,、可參與、可創(chuàng)新的文化載體,。
“去年9月,,學校正式開設盆景課堂,組建盆景藝術工作坊,,加強學生與靖江本土特色文化的聯(lián)系,,提高他們對本土非遺文化的關注?!倍山瓕嶒炐W副校長陳楠介紹,,鑒于實物盆景制作成本高、周期長,、體積大,,學校利用彩泥、廢舊材料等環(huán)保素材,,開發(fā)了不少以山水盆景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社團,,讓孩子們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就能有所收獲。
盆景課堂開設不久,,渡江實驗小學組織了“盆景大師進校園”活動,,由專業(yè)人士帶領學生欣賞、修剪,、設計,、栽培盆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如今,,本土盆景文化已經(jīng)成為渡江實驗小學美術課程的一部分。
一方山水盆景,,承載了靖江一代代匠人的創(chuàng)意與夢想,。未來,這份城市文化瑰寶的發(fā)展之路,,有了青少年的接力,,將走得更遠、更穩(wěn)。
(全媒體記者葛蕓)